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赴井冈山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学活动

发布日期:2024-11-27 22:51:00

井冈翠竹映忠诚,星火燎原见初心。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11月2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赴井冈山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学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重温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追寻井冈山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以青春之力为井冈山精神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图片1.jpg

烈士精神光耀大地,坚定信念奋勇向前

井冈革命长路漫漫,先辈英烈忠魂不朽。为品读革命先烈忠贞不渝的革命意志,马院学子来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工作人员为同学们讲述了在井冈山革命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王尔琢,让学生加深了对井冈山精神的理解。随后,在学校的组织之下举行悼念革命先烈仪式,以向革命烈士三鞠躬、向烈士墓敬献花圈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革命先烈的深刻敬意,并在李辛楠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庄严宣誓,来表达新一代人对践行井冈山精神的铮铮誓言。通过对革命事例的生动讲解,同学们明白了当今和平安定,繁荣昌盛的幸福生活是由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所创造出来的。同时,亦激励着同学们珍惜当下,怀以炽热的激情和高昂的斗志,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坚定执着追求理想,为建设美好未来躬身入局,挺膺担当。

图片3.jpg

探寻革命先辈足迹,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怀着对先辈的敬仰和追思,马院学子来到了“茨坪革命旧址群”。初入旧址,毛主席的雕像庄严肃穆地矗立在眼前,一幅幅历史的画卷也徐徐展开在眼前。

映入眼帘的“毛泽东同志旧居”,仿佛将同学们拽回到井冈山的烽火岁月,他在微芒闪烁的灯芯下办公,看书,写文章。彼时,四周仿若被恶劣环境与匮乏物资的阴霾所笼罩,狂风呼啸,可这一切丝毫未能干扰他的思绪与行动,他将艰苦奋斗的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正是源于这份在困苦中坚守、在磨难中奋进的艰苦奋斗精神,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方才点亮了通往今日万家灯火。

图片5.jpg

星星之火可燎原,依靠群众求胜利

初入井冈山景区,就能望见高高矗立在山头的红色火炬,如一座信标、一种精神笼罩着这片红色的土地。马院学子便沿着蜿蜒的青石板路,拾级而上,向山顶进发。道路两旁古木参天枝繁叶茂,火炬广场位于山顶开阔处,可以一睹茨坪镇的全貌。

图片6.jpg

井冈山南山火炬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传承。火炬高耸入云,寓意着革命之火永不熄灭。它不仅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象征,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斗争精神的体现。给人以蓬勃的生命力与极强的力量感,仿佛心底深处也被革命之火所点燃,敬畏之情也油然而生。鲜红的国旗和碧蓝的天空交相辉映,井冈山的精神火炬将永远照亮着每个中华儿女前行的路。

红军后裔诉往情,井冈浩气悟初心

在井冈山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红军后代们扛起英雄的责任,传承着先辈的精神火炬,继续向今天的我们讲述着那些震撼人心的故事。

  本次活动中采取访谈式面对面交流的创新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拉近了红军先辈以及他们后代与我们之间的距离。特别邀请到了袁文才同志的孙子袁建芳、曾志同志的孙子石草龙和江志华同志的孙女江满凤三位红军先辈的后代来为我们讲述当年发生在这片红色土地的感人故事。

图片8.jpg

当袁建芳同志讲起他的爷爷袁文才在井冈山上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加入当地组织,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协助红军在井冈山取得一系列战斗时,我们为之感到振奋;当石草龙同志讲起他的奶奶曾志在京取得职位却依然因政府困难而不违背党组织规定,替自己京外留在井冈山的儿子石来发谋求一个商品粮户口的坚决时,以及看到曾志留下来的遗书时,我们为之感到动容;当江满凤同志唱起那一首《红军阿哥慢慢走》的客家山歌,即使自己家境贫寒却依旧捐款供孩子们读书时,我们为之感到敬仰。红军先辈们留在井冈山的故事远远不止于此,但精神却代代相传。

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内涵与表现形式,促进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激励了马院学子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责任感,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在成长道路上不畏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奋进。(文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聂上评)


上一页: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从心启迪,向阳逐梦”心理情景剧大赛
下一页:学工处组织全国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协同育人研讨分享会